冬日的黃河三角洲,候鳥在水面上成群嬉戲;四川成都青龍湖畔,櫻花悉數綻放;福建漳江口,成片的紅樹林隨著海風輕輕搖曳,像波浪般起伏……一幅幅“原生態”濕地美圖,是美麗中國的真實寫照,見證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。
山東青島:濕地內候鳥嬉戲。圖源:視覺中國
1月19日,國家林草局發布的2021年《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白皮書》顯示,截至目前,我國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總體保持穩定,總體水質呈向好趨勢,生物多樣性豐富度進一步提高。
濕地與人類生存、繁衍、發展息息相關,被譽為“地球之腎”“物種基因庫”。我國濕地類型豐富,總面積超過6000萬公頃,位居亞洲之首,世界第四位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,提出“擴大濕地面積、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”等要求,強調“濕地貴在原生態”,為濕地保護管理提供了根本遵循。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,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按下“快進鍵”,綠色發展駛入“快車道”,“美麗中國”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等理念深入人心,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總體保持穩定,總體水質呈向好趨勢,生物多樣性豐富度進一步提高。目前,我國國家級濕地公園已達899處,內地共有63處國際重要濕地面積372.75萬公頃,分布濕地植物2258種,濕地鳥類260種。經過多年努力,我國濕地保護管理體系也已初步建立,以全球4%的濕地,滿足了世界1/5人口對濕地生產、生活、生態和文化等多種需求。
環境就是民生,青山就是美麗,藍天也是幸福。隨著人類生態保護意識尤其是對濕地重要性認識的增強,加強對濕地的保護已經成為世界共識。今年既是我國加入《濕地公約》30周年,也是《濕地保護法》正式施行的一年。隨著濕地保護修復力度不斷加大,公眾濕地保護意識不斷增強,老百姓過去“盼溫飽”現在“盼環?!?,人們不僅有對美好生活的物質追求,還有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詩意追求。在人們為保護濕地做出努力的今天,濕地也正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饋贈給人類。當前,很多地方的濕地經過保護和開發,逐步重現了往日的美麗景象,越來越多的旅游者走近濕地,享受著親近自然所帶來的身心愉悅。
濕地生態系統是維持人類發展的地球生態系統的基礎要素。濕地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,事關國家生態安全,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,事關中華民族子孫后代的生存福祉。在我國加快建設生態文明的今天,濕地生態保護顯得更加重要。當前雖然生態狀況趨于向好,但我國國際重要濕地仍然面臨著外來植物入侵、環境污染、過度放牧等方面的威脅。下一步,需提升國際重要濕地的精準保護和管理能力,為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中國力量。(南方網尹貴龍)